全 优 职 业 培 训 学 校 ​打 造 中 国 全 优 教 育 第 一 品 牌
在职研究生学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研究生学费 > 碳排放管理员薪资待遇如何(培训靠谱吗)

碳排放管理员薪资待遇如何(培训靠谱吗)

发布时间:2021-12-27 17:11:52 在职研究生学费 浏览次数:464

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和新的战略制高点。

继中国率先宣布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之后,欧美诸多国也坐不住了。

10月31日,G20领导人峰会在几经商讨之后,终于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罗马峰会宣言》。各国就2021年底之前停止对国外煤炭火力发电提供公共金融,以及“到本世纪中期”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达成了一致。

各个大国跟赶趟似的纷纷重申、或宣布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

  • 俄罗斯宣布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 日本重申将在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完全实现碳中和。
  • 欧盟也重申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并争取达到55%(以1990年为基准),以确保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 美国也在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之后,重返谈判。拜登政府正在力争国会批准“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相关法案。
  • 就连印度也宣布在2070年实现“碳中和”。

不管最终三四十年后,各国“碳中和”的目标最终能不能实现,但是全球范围内,各国争夺“碳”话语权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

为什么会这样?是今年气候实在异常,激发了各国的“减碳”热情?

还是中国在“减少碳排放”上的率先行动和快速推进,刺激了欧美的敏感神经?

又是什么使得中国几乎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在中国70%以上电力供应依赖燃煤电站,制造业如此庞大,发展任务如此繁重的情况下,中国为什么要全力搭上“减碳”“碳交易”的“班车”,力图参与规则的制定?

对此,宋鸿兵认为,从“碳排放权”这个概念产生之初,就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和经济博弈。中国正在给出自己的方案。“碳中和”时代的金融大博弈正在展开。

中国方案打破西方“碳排放”锁定“碳中和”时代的大国博弈

 

从科学的角度,直至目前对于人类“碳排放”与气候的关系也没有一个明确、严谨的科学定论。

对于所谓的“碳中和”(即工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被回收、封存或通过植树造林进行“中和”)目前究竟如何计算、评价也没有一个全球通行的、严谨的方法。

然而,就在这样并不严谨,甚至漏洞百出的逻辑下,全球各国却开始了一场关于“碳排放权”的竞争。这足以令人惊诧、警醒。

从最开始欧美将“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挂钩,再到“碳排放量”与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挂钩,最终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一种“权力”和可交易“资源”,甚至开征“碳税”。整个体系巧妙地完成了从“话语权”向“经济权利”的演变。

甚至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全球治理体系的主要议题。谁不“支持减排”谁就是“异类”,谁就是“大逆不道”,不科学、不先进、不文明。

这种逻辑是怎么潜移默化地占领“头脑”、站上道德高地的?仔细想一想,这种思想布局、舆论操控、经济设计的能力是值得“学习”。

目前“碳排放”已经成为一种,发达国家用来“锁死”发展中国家的新工具,成为继美元之后的又一“货币——债务”体系。

没有“碳排放权”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消耗大量能源的传统制造业将难以发展;新能源、碳回收的高额成本将压得整个国家经济喘不过气来。

这意味着,一旦中国,或其他发展中国家没有参与“碳排放”体系,今后就将被排除在全球供应链的体系之外。

一旦中国,或其他发展中国家没有参与“碳排放”规则的制定、并取得相应有利条款,今后不仅要承受西方知识产权的“锁定”、承受“贸易剪刀差”、承受美元“铸币税”、还要再承受一个“碳排放”的枷锁。

并且,全球各国为了实现“碳中和”,至少需要在产业改造、科技升级、基础设施上投入百万亿美元的资金和运行费用。

新的需求被“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来,新的巨额资产和货币也将被创造出来,而这背后就是人为构造出来的“碳排放权”共识。

中国方案打破西方“碳排放”锁定“碳中和”时代的大国博弈

 

在《人类简史》中,作者曾经讲述过类似的观点。财富、权力和更多的社会关系,往往是建立在人类的想象和共识之上的。谁掌握了这种想象、共识的创造、解释权力,谁就控制了整个社会。

如今,欧美正是在原来美元体系的基础上,开始构建一个“碳排放”体系。“碳货币”“绿色金融”大有成为继美元之后,未来“货币体系”的架势。

面对这种“碳”锁定,“碳”讹诈和未来全球格局的分配,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这确实是需要勇气和智慧来应对的问题。

对此,无论是置之不理,还是被迫接受,显然都是不明智的。这也是中国选择直接面对、据理力争、积极参与、主动出击的原因。

从中国最开始加入气候谈判,到那次著名的电视访谈,中国气候谈判专家丁仲礼院士的“中国人也是人”,再到全面“大气治理”“节能减排”,最终中国建立起全球最大规模碳排放交易市场,承诺“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中国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新能源的发展,以及经济上的巨大牺牲,快速地实现了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截至2019年底,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8.1%。

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新能源产业,除了少数核心技术外,已经在规模、技术上开始形成了优势。

然而这时再看欧美,整个经济目前仍处于供应链“打结”的困局之下,德国、英国不得不重启燃煤发电,美国开始重拾制造业,试图建立弹性供应链。

一场围绕着“碳排放”的遏制与反遏制、锁定与反锁定的较量正在展开,围绕着“碳金融”高地的舆论、科技争夺正在展开。

中国方案正在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全球供应链的保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ykedu@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姓 名:
邮箱
留 言:

https://tb.53kf.com/code/client/7882d5ab6ca01c8c966619b40bfec61a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