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优 职 业 培 训 学 校 ​打 造 中 国 全 优 教 育 第 一 品 牌
在职研究生学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研究生学费 > 碳排放交易师报考条件(报名考试的要求)

碳排放交易师报考条件(报名考试的要求)

发布时间:2022-02-11 17:09:18 在职研究生学费 浏览次数:475

当前,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共识,绿色金融迎来重要发展契机。2021年境内新发行绿色债券规模同比增长了166.24%。

分析人士认为,政策扶持叠加市场青睐,2022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扩容料成必然趋势。

绿债市场发展迎来“风口”,金融“活水”料持续涌入

 

绿债市场高速扩容

东方金诚绿色金融部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境内累计发行“贴标”绿色债券484只,发行规模6030.97亿元,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20.91%。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绿色债券的重要子品种,2021年碳中和债券的发行为绿债市场扩容做出了突出贡献。2021年国内共发行碳中和债券199只,涉及规模2531.02亿元,占绿债市场的比重达40%左右。

“2021年以来,国际、国内绿色发展以及绿色金融发展都展现出新的态势。我们预计,2022年在碳中和战略的推动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将延续以往增长态势并将迎来长期利好驱动,即绿色债券发展有望驶入长坡厚雪的新赛道。”东方金诚绿色金融部负责人方怡向说。

记者在采访中亦发现,眼下包括西部证券、中金公司、东方金诚在内的诸多业界机构,均对后续绿债市场的发展释出了乐观态度。尤其在新能源转型节奏加快的背景下——疫情暴发后,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入新能源产业竞赛阶段,作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逻辑主线,绿色债券市场有望于2022至2025年进一步大幅扩容。

根据部分券商测算,截至2021年底,我国绿色债券的存量余额达1.1万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27.9%;2018至2021年期间我国绿色债券存量余额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9.3%,假设2022至2025的年均增速为25%,则到2025年底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将达到2.7万亿元;若保持2021年增速,则截至2025年底,我国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将达2.9万亿元。

“个人测算发现,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金融机构贷款总余额为189.5万亿元,其中绿色信贷的余额为14.8万亿元,‘绿色含量’高达7.8%。反观债市,彼时的‘绿色含量’不足2%。”一位机构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不仅如此,2021年境内整体新发行债券规模61.75万亿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仅占总发行量的0.98%,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未来的可提升空间不言而喻。”

从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来看,彭博预测到2025年全球ESG资产管理规模有望超过53万亿美元,基准情形下ESG资管规模的年均增速为15%,ESG债券发行的年均增速为20%,乐观情形下能达到40%。另外,国际气候债券倡议组织2021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亦显示,到2022年底,全球绿色债券一年的投资额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的“里程碑”,到2025年,年度投资额或可达到5万亿美元。

外资活水持续涌入

“未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伴随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围绕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蓝色、抗疫等主题的特色债券发行将继续加速,并将逐步汇聚越来越多的产品资金。”交银理财高级专家、董事总经理葛小玲称。

记者发现,当前境内外机构对绿债的需求正在持续提升。

汇丰中国行长兼首席执行官王云峰表示,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国际金融合作力度的逐步加大,必将有更多海内外资金进入国内ESG投资领域。可以预见,外资金融机构在此进程中也将发挥更为积极的桥梁作用,为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引入充沛的金融“活水”。

尽管目前有部分观点认为,现阶段中美利差的持续收窄可能影响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机构的吸引力,但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覃汉解读称,中美利差并不是影响外资购债行为的唯一因素。在全球政府债券利率飙升的背景下,人民币债券反而可以起到分散美元、欧元等外币资产估值风险的作用。

“人民币资产与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资产价格、收益的相关度比较低,是国际投资组合分散风险非常好的选择。”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亦称,“目前,外资在我国股市和债市中的占比保持在3%至5%的水平,和日本、韩国、巴西等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相比都比较低,所以未来提升潜力仍大。”

制度安排日臻完善

当然,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后续如何针对金融活动建立起环境效益的“可衡量、可报告、可核证”机制?怎样充分评估相关绿色金融政策工具带来的环保节能效果?是否能够促进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在宏观层面上更有的放矢地调动绿色资金?

在业内人士看来,绿债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尚需相关制度安排的不断完善。

首先,为务实高效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破解评估绿色金融政策工具的环境效益所面临的困难,管理层可试点在地方性立法中,规定企业碳信息披露的义务要求,同时以推动碳因子库建设、财税优惠、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激励企业分阶段落实碳信息披露制度。

尤以上海为例,建议鼓励上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积极推动和助力国家构建并发布统一的碳因子库,以此作为上海企业碳计算和核查的基础;鼓励企业借助数字化管理工具(内置算法和测算因子等)建立碳数据电子台账、实现碳排放量的自动分析计算,减少人力投入,降低填报难度和出错几率。

其次,可积极推动不同层级的各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企业及第三方机构利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搭建数字化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

一方面,可由政府大数据中心牵头建立环境基础数据库,打通政府部门、企业、水电气市政配套公司的能耗污废数据,避免重复建设环境信息监测及报送平台,切实减轻企业及用能单位数据申报负担。另一方面,可采用区块链等技术搭建环境数据的数字化协作共享平台,支持不同部门的环境数据融合和按需灵活调用,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复用性和可追溯性,并实现“操作留痕”,防止数据篡改、数据滥用等。此外,对于部分商业敏感的数据,可采用隐私计算等技术,支持环境数据以“可用不可见”“可用不沉淀”等方式被加以利用,提升企业绿色金融信用画像的准确度。

最后,建议鼓励绿色中介服务机构和市场发展,积极利用数字技术盘活绿色资产。具体而言,可通过财税支持、人才引进等政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绿色认证、环境咨询、绿色资产评估、碳排放核算、数据服务等绿色中介服务机构,打造领先的绿色金融中介服务体系;通过宣传引导提升金融机构开发绿色资产、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意识,促进本土金融机构和绿色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合作;鼓励绿色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展业,包括通过区块链接入政府环境大数据平台调用企业或项目的环境数据,利用数字化报表开展评级、评价、认证,并以区块链技术颁发评价报告和电子证书等,实现绿色信息的高效传输和披露,支持金融机构有机会实现绿色金融底层资产的穿透核验,发展更丰富的绿色金融衍生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ykedu@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姓 名:
邮箱
留 言:

https://tb.53kf.com/code/client/7882d5ab6ca01c8c966619b40bfec61a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