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优 职 业 培 训 学 校 ​打 造 中 国 全 优 教 育 第 一 品 牌
在职研究生学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研究生学费 > 家庭教育指导师一年考几次,家庭教育师一般在什么时候考

家庭教育指导师一年考几次,家庭教育师一般在什么时候考

发布时间:2022-04-20 15:44:47 在职研究生学费 浏览次数:426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还是会存在各式各样的困惑。

比如,明明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可孩子怎么就不能理解呢?

再比如,在夫妻矛盾中,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凭什么每次让步的都是我?

诸如此类的困惑层出不穷,到底是哪里出错呢,或许《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这本书可以给我们答案。

家庭教育首次专门立法,如何解决育儿难题,看看心理学专家怎么说

 

这是一本帮助家庭重构家庭亲密关系的书籍,全书没有复杂难懂的心理学概念,以具体的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带我们了解生活中存在的认知误区,并通过介绍关系转换、亲密困境等,帮助我们解决育儿难题,重塑家庭关系。

本书由李松蔚所著,他是北大心理学博士,清华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同时也是网络上颇具人气的心理学写作者,他更是一个女孩的父亲,在本书中他不仅以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剖析问题,更从父亲的视角出发,让我们看到平时被忽视的行为。

01 换位思考,刷新认知误区

现实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打了回家向你哭诉,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让他打回去?还是认为哭解决不了问题?

你是否在内心认定自己只会哭、只会向父母告状的行为是不对的,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便进入了认知误区。

第一个误区:很多时候,不幸的人无法意识到“我不应该被如此对待”

父母认为孩子被打只会哭,只会告状的行为是不对的,换言之,父母认为示弱是不对的,或者说将自己的不幸讲出来是不对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那些被欺负只会默默承受的人,我们怒其不争,为什么被欺负不敢反抗,如果反抗不了,怎么不向别人求助呢。

也许他们求助过,只是他们得到的回答是“你怎么这么懦弱,不知道打回去吗?”或者是“哭哭哭,就知道哭,哭能解决问题吗?”

久而久之,他们便不再求助,也不再哭,然后在内心深处默默认定自己就应该被这样对待。

所以,孩子被打能向父母哭诉,才是不幸中的万幸,至少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应该被这样对待,会去寻求外援,不至于让事态变得越发严重。

哭诉听起来弱势,却不是绝对的弱,世人多同情弱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越能将自己的不幸说出口的人,就越有力量。

第二个误区:都说了不是你的错,你干吗还不走出来呢

2017年林肯公园主唱Chester 自杀时年仅41岁,在大量的报道中将这一切的起因归结为他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

事隔这么多年,他怎么还没有走出来呢?在这些年里,肯定有爱他的人对他说过不止一次“这不是你的错”,可是,他还是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明明是别人的错,为什么要伤害自己?这是绝大部分人所不能理解的,也是我们存在的认知误区之一。

不是你的错,那是谁的错呢?回答是“坏人”的错,坏人要为这件事情负责,潜台词是只要世界上还有坏人的存在,受到伤害就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如果负责任的只是坏人,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祈祷坏人不存在,或者学习如何去分辨谁是坏人,学习如何去保护自己。

但我们无法回答受害者“你们说不是我的错,但你们又怎么会让这种事发生?”

这里问的是每个人,不要再说“不是你的错,你干吗还不走出来”这样简单苍白又傲慢的话。而要想一想我们能做什么,去减少这种事情的发生。

哪怕我们未必真能做什么,但这种态度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至少我们传达给受害者的是:我很难过让这样的事情在你身上发生,这明明不是你的错,却要你学会保护自己,你是在为我们的无能买单。

以上便是我们讲的第一个要点,常见的两大认知误区,能意识到“我不应该被这样对待”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而面对别人受到的伤害,更多的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减少类似的事情发生,远远比轻飘飘的一句“这不是你的错”对受害者帮助更大。

认知误区还有很多,我们能做的是接受客观事实,改变心态,走出认知怪圈。

家庭教育首次专门立法,如何解决育儿难题,看看心理学专家怎么说

学会换位思考,刷新认知误区

02 转换关系视角,脱离亲密困境

人的烦恼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人际关系,怎么处理和他人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用怎样的角度和心态去看待和面对问题,会传递出不一样的力量。

在这里,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来说一说如何转换关系视角,脱离亲密困境。

第一个方面:改变看问题的角度:“课题分离”分清你和我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心理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大体意思是,在人际关系中分清你我,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不去干涉别人的事情,这样人际关系就可以得到很大改善。

比如同事提出让你帮他一起完成工作,你的课题是选择要不要帮助他,并给予他回应,至于他是否会对你的选择失望,就是他的课题。

你可能会想,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不是太不近人情,这样做会没朋友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课题分离”并不是说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但本质是不一样的。

课题未分离的人,所谓的照顾别人更多的是在勉强自己,大体心中想的是,直接拒绝,以后相处多尴尬?

这些想法的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关注的其实是自己的感受,为了面子而答应,却忽略自己是否真能帮上忙,如果答应了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反而会造成不好的结果。

而课题分离的人,不见得就不会照顾别人的感受。

以书中的故事为例,维修师傅没有因为姑娘的要求而降低手机维修费用,而是表示可以再试试看能不能修。

从他的角度来说,价格是既定的事实没法改变,他处理好了自己的课题,但他没有直接拒绝,而是说再试试看,这就充分考虑了姑娘想省钱的感受。

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关键在于不将别人的课题和自己的课题混为一谈,在这个基础上,注意沟通时的方法,能事半功倍。

第二个方面:改变交流的方式:“不评价的交流方式”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某天,女儿高兴地将她画的画递给你,画面显得很凌乱,色彩也用得不是很好,但为了不打击孩子画画的积极性,你会怎么回答?

“哇,女儿好棒哦”

“这是你画的啊,这是房子,房子旁边是一个大人带着孩子在捉蝴蝶,嗯,这里还有太阳和月亮,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呢?”

第1种回答就是评价的交流方式,它更多的是一种定义性的结果呈现,语言略显单薄

对于评价,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你只能选择接受或不接受,不接受自然可以反驳,但反驳很多时候会产生摩擦引起不快,而接受,话题好像也很难继续探讨下去。

第2种回答是不评价的交流方式,通常它只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描述经验本身,而不去定义或判断经验的好坏。

以女儿画画为例,虽然妈妈没有表扬她画得好,但从妈妈的描述中,女儿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她会很高兴的与你讨论具体的细节,也会有兴趣将画画继续做下去。

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多运用“不评价的交流方式”能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第三个方面:改变面对问题时的态度: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不靠谱”有时候也很重要。

经常会听到妈妈们抱怨,在带孩子出门这件事上,爸爸们太不靠谱,不是这个没带,就是那个没拿,等到要用的时候,各种手忙脚乱。

相对来说,妈妈就要细心很多,但这样不靠谱的爸爸带孩子,有时候也不坏。

至少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明白了事情一时没有解决关系也不大,因为早晚会解决的。

而我们之所以觉得不靠谱是坏事,是因为害怕犯错,其实事件本身可能并不可怕,但这种“害怕”的心理才是危害最大的。

比如说,孩子学习走路时很容易摔倒,摔倒本身并不可怕,因为这是学习走路必经的过程,但如果我们害怕他摔倒,而不敢放手让他自己走,结果可想而之。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变得更坚强、更成熟,可以面对更大的风雨。我们避免犯错,这能让我们更谨慎更理性,但面对错误时,我们也要有勇气和能力面对他。

以上是我们讲的第二个要点,我们分别从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改变交流的方式和改变面对问题时的态度三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如何转换关系,脱离亲密困境。

家庭教育首次专门立法,如何解决育儿难题,看看心理学专家怎么说

转换看问题的视角,脱离亲密困境

03 解决育儿难题,重塑家庭系统

育儿难题一直是众多家长们头痛不已的问题,而没有哪一本育儿指南可以解答所有问题,那些文章虽然写得都很好,却不适合所有人。

要解决在养育孩子中遇到的难题,重塑家庭系统,除了以上所说的第一、第二个要点外,还需要想明白以下四点,想明白了问题也不难解决了。

第一,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也是一样。

首先,孩子和我们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人生选择,哪怕我们没有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他们也不会脆弱的不堪一击。

其次,孩子的需要并不是我们唯一的需要,有了孩子,我们还是自己,我们只是在半路遇上,一起走一段路,分开后我们仍在走着自己的路。

只有明白这个道理,在处理育儿问题上才不至于迷失了方向。

第二,成年人和孩子的世界规则是不一样的。

父母和孩子出生在不同的年代,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同,造就了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

就比如我们的父母出生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他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生存,他们的生活没有太多可选择的余地。

而我们成长在一个相对丰饶的环境,选择性更多一些,这就造就了我们不同的处事方式。

成年人世界的规则和孩子也是不同的,就比如孩子打架事件,可能双方父母还在争得面红耳赤,可孩子们却已经手拉着手一起玩耍了。

明白这个道理,不以大人世界的规则去要求孩子,能减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摩擦。

第三,孩子身上的很多东西来自于我们。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面很广,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意识不到我们身上的很多东西来自于我们的父母。

而我们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也在影响着他们,所以做好自己,可以减少孩子的不少问题。

第四,孩子最需要的品质是学会相处之道。

我们现在养育孩子的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大多来源于前人的经验。

可世界在进步,前人的经验终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现如今赖以生存的技能,迟早会被未来高科技的产品所替代,孩子要怎么做才能适应变幻莫测的世界呢?

简单来说,孩子最重要的品质是学会相处之道,学会与人相处,与高速发展的技术相处,与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相处,本质上来说,是与这个我们无法控制的世界相处。

这些,便是本书的第三个要点,解决育儿难题,重塑家庭系统。

家庭教育首次专门立法,如何解决育儿难题,看看心理学专家怎么说

 

04 写在最后

好了,让我们对今天分享的内容做个简单总结吧。

首先,我们说到了换位思考,刷新认知误区,本文我们分享了两大常见的认知误区,从中我们了解到只有换位思考,改变心态,接受既定的客观事实,才能走出认知怪圈。

其次,我们说到了转换关系视角,脱离亲密困境,我们分别从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改变交流的方式和改变面对问题时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最后,我们说到解决育儿难题,重塑家庭系统,在这里我们并没有介绍具体的解决办法,而是通过四个观点的描述,让我们明白了尊重个体差异,勇于做自己,才是解决难题的最好办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ykedu@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姓 名:
邮箱
留 言:

https://tb.53kf.com/code/client/7882d5ab6ca01c8c966619b40bfec61a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