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优 职 业 培 训 学 校 ​打 造 中 国 全 优 教 育 第 一 品 牌
同等学力申硕条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同等学力申硕条件 >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培训费用(官网报名怎么考)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培训费用(官网报名怎么考)

发布时间:2022-04-11 09:45:57 同等学力申硕条件 浏览次数:400

讨好型人格、取悦症、圣母型人格…这些描述人格特征的词汇,想必大家并不陌生,甚至深有共鸣。倘若用一个词来统合其共性,非“讨好”莫属。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一位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讨好型的娃”,但难免担忧是否有未经察觉的养育误区,会导致这样的后果。为此,外滩君邀请到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咨询师张伟娣,结合其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分享如何从养育行为的源头,避免孩子掉入讨好的陷阱。

 

单膝下跪,左手放在胸口的,或许能显得更谦卑些,起码他是这样想的;

高高举起的右手,仿佛在给予什么。但与其说是给予,又看起来像是索取。

如何斩断“讨好型人格”的诅咒?心理咨询师张伟娣:站在“爱的结界”外还孩子自由

图源《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这是美国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Virginia Satir)在著作中,所描绘的讨好者姿态。这类讨好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中,呈现出“我不重要”的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感。

扭曲自己,讨好别人,为了什么呢?

多年从事心理咨询的张伟娣老师表示,与其说讨好是一种人格,不如说是一种沟通模式,一种不平等、不健康的沟通模式——在讨好他人时,漠视自己的价值感受,将权利拱手让人,并对所有事情点头。

如何斩断“讨好型人格”的诅咒?心理咨询师张伟娣:站在“爱的结界”外还孩子自由

 

张伟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咨询师,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杜亚松)工作室秘书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认证的社交技能教育与提升的高级培训师

没有任何一位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讨好型的娃。但是,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养育误区。若长此以往,不良养育行为的“量变”,引起讨好型人格的“质变”,届时再去扭转,肯定非常艰难。

因此,外滩君和张伟娣老师进行了一番畅谈,她从自己多年的心理咨询中,思考出如何从养育行为的源头,避免孩子拥有“讨好人设”。

如何斩断“讨好型人格”的诅咒?心理咨询师张伟娣:站在“爱的结界”外还孩子自由

 

这3种类型的家长,

最易养出“讨好型的娃”

在了解养育误区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支配所有行为的基本机制,人类行为可以分成两个基本的类别。

第一类是与生俱来的先天行为,以遗传密码的形式存在。

第二类是后天行为,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而讨好就属于后者。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及温妮考特(D.W.Winnicott),在婴儿发育研究表明:年幼时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与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父母在讨好型孩子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要么是孩子努力效仿的行为榜样,要么是能提供重要奖赏的人。基于这两种原因,张伟娣总结出3种类型的家长,最容易养出“讨好型的娃”。

如何斩断“讨好型人格”的诅咒?心理咨询师张伟娣:站在“爱的结界”外还孩子自由

 

01讨好型家长

讨好,顾名思义就是不断地去迎合别人、满足别人,或者是过度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对方能看重自己并认同自己。

事实上,有些父母受原生家庭影响,自身就背负着讨好的“十字架”,我们常称之为“老好人”——他们把别人的需求置于高地,而把自己的真实需求埋藏在尘土里。

倘若家长带着“讨好滤镜”向孩子描绘世界,则会不自觉地在言行中,传递出取悦他人的意味。

比如:讨好型家长可能会委屈自家孩子,去照顾别人孩子的感受,甚至捧高别人家的孩子,贬低自家的孩子。

这样长期耳濡目染下,孩子自觉不如人、低人一等。而且随着年龄渐长,孩子极有可能步入父母“老好人”的后尘。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为了让孩子摆脱讨好他人的不良循环,对于这类家长而言,首要任务是借助养育的契机,斩断自己身上讨好的“根”,为孩子树立榜样。

如何斩断“讨好型人格”的诅咒?心理咨询师张伟娣:站在“爱的结界”外还孩子自由

 

02控制型家长

控制型父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管教孩子时采取“高压政策”,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认为对的成长轨迹走下去。当孩子满足了父母的需要,或者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就会获得父母额外且高浓度的关爱和赞赏。

比如,孩子考100分,父母笑脸相迎;在比赛中获奖了,父母就会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玩的。

这时候,虽然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父母爱着的,但与此同时,他的内心也会隐隐担忧。

张伟娣讲述了小来访者们的心路历程:“其实我吃的、玩的也没那么香,因为我提心吊胆的,担心万一下次我考砸了,爸妈会怎么对我,会不会大肆对我否定我责骂我……”

甚至还有一些孩子表示:“我不敢考得太好,生怕考得太好后,下一次考不到那么好,这样前后落差太大了……”

以爱为名义的控制,孩子浸染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将满足父母的期望作为头等大事,讨好的种子也就埋下了。

如何斩断“讨好型人格”的诅咒?心理咨询师张伟娣:站在“爱的结界”外还孩子自由

 

03家庭关系不和谐

家庭氛围不好,孩子也容易出现讨好行为。比如夫妻关系不和,总是吵架,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而且事后也没有做一些安抚孩子的工作。

“孩子越小,越觉得父母吵架,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好而引起的,孩子会把家庭矛盾不由自主地承担起来。”张伟娣总结道。

孩子以为只要自己做个懂事的孩子,爸妈就不会生气了。所以,孩子会努力要求自己变得更加听话,去迎合父母的想法,努力维护家庭的和谐。

无独有偶,一项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研究发现, 父母的婚姻质量越低, 也越容易对儿童采用严厉的养育方式。也就是说,夫妻关系不和谐,也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讨好行为。

“没有谁生来就是讨好者”。对于已经有类似观念的孩子,家长要明白一点:既然讨好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我们就能帮孩子改掉它。、

如何斩断“讨好型人格”的诅咒?心理咨询师张伟娣:站在“爱的结界”外还孩子自由

 

如何斩断“讨好型人格”的诅咒?心理咨询师张伟娣:站在“爱的结界”外还孩子自由

 

讨好者“表里不一”的言行下,

深藏的矛盾逻辑

上面3种类型家长的典型言行,其实很多家长都似曾相识,且不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否有条件,但孩子解码成“有条件的爱”,是显而易见的——我必须达到这些要求,妈妈才会爱我。

“实际上,用满足有条件的需求来换取无条件的爱,这种认知本身就自相矛盾。”张伟娣强调。“进一步深挖矛盾逻辑的背后,其实映射出了讨好者内在的混乱不已,以及低自我价值感。”

如此矛盾的认知,更表现在孩子与他人相处中的“表里不一”。拿讨好型孩子来说,他们和颜悦色的微笑下,藏着空洞的内心。

一方面因为怕被疏远或抛弃,所以选择尽力迎合父母的需求。当满足不了后,他便会全部归咎到自己头上,甚至把矛头毫不留情地指向自己,不断责备和惩罚自己。

如何斩断“讨好型人格”的诅咒?心理咨询师张伟娣:站在“爱的结界”外还孩子自由

 

在这里,张伟娣借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主人公松子的童年经历来做阐述。

松子的妹妹生下来就体弱多病,因此分去了父亲绝大部分的关注,而忽略了小松子。其中描绘了一个镜头——父亲在病床前温柔地安慰着病重的妹妹,而在病房外,小松子孤零零地坐着。

正因如此,松子格外想要得到父亲的爱,为了能够讨得到爸爸关注,松子做了一系列的努力:

比如,松子上了父亲想让她上的学校,选择父亲想让她做的老师职业,努力成为父亲心目中的理想女儿。

再比如,松子还有一个“招牌动作”,就是做鬼脸。在松子与父亲唯一一次的单独相处中,看着因妹妹病重而沉着脸的父亲,松子做鬼脸逗得父亲扑哧大笑。

如何斩断“讨好型人格”的诅咒?心理咨询师张伟娣:站在“爱的结界”外还孩子自由

图源《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从那以后,松子总做鬼脸来讨父亲欢心,希冀父亲回过头来看自己,但也成为一种“诅咒”——松子情急之下会不受控制地做鬼脸,这种行为反应出她潜意识想要取悦别人。

当松子丢掉老师的工作后,她因无法面对父亲对自己的失望,便离家出走…

另一方面,讨好也意味着孩子深埋了自己的需求。这样一来不仅很难有人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心,而且他也失去了从人际交往中感受到喜悦的能力。

与此同时,没有满足的自我需求并不会消失,被异化成一种空虚的无价值感,致使整个人没有一丁点活力。张伟娣的一位小来访者,把这种感受形容为:我的心像一口枯井,没有一丝波澜。

而当这种负面感受累积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会引起极端的自我伤害(如抑郁),或者对他人实施攻击。

如何斩断“讨好型人格”的诅咒?心理咨询师张伟娣:站在“爱的结界”外还孩子自由

 

如何斩断“讨好型人格”的诅咒?心理咨询师张伟娣:站在“爱的结界”外还孩子自由

 

创造亲子间爱的时刻,

让孩子体验“无条件,但有边界”的爱

对父母而言,如何用实际行动规避掉养育出讨好型孩子的风险呢?张伟娣指出,关键在于让孩子积累“无条件,但有边界的爱”的经验,进而避免踏入讨好的圈套。

那么,何为“无条件,但有边界的爱”?我们不妨拆解开来看。

首先,家长需要明白何为“无条件的爱”?为此,张伟娣提炼出“无条件的爱”最显著的3个特征:

  • 不索取:相比要求孩子满足自己的期望与需求,更在乎他是否幸福快乐。
  • 理解并接纳:接纳孩子最真实的模样,让孩子做独一无二自己,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
  • 包容差异:面对孩子们的“参差”,比如不同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家长不仅能做到不对比,甚至挖掘出孩子独特的闪光点。

归根结底,用一句话总结:爱其所是,而不是爱其如我所愿。被父母如此呵护的孩子,浑身洋溢着由内而外的自信与底气。试问,同款孩子谁不想拥有?!

可话说回来,父母想要做到、做好又谈何容易?

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一位父母能源源不断地给孩子输送“无条件的爱”。

对此,张伟娣表示:“其实,‘无条件的爱’多存在于某一时刻,只要这些瞬间积攒得足够多,孩子就会对‘自己值得被爱’深信不疑。”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妈妈很好地诠释了些许“无条件的爱”的养育瞬间:

阿甘智商测试得分只有75,可妈妈始终认为,阿甘跟别人一样,没什么不同,只是反应迟钝了些。

当同学、陌生人反复问阿甘是不是傻子?阿甘总是坚决地回答:“妈妈说,做蠢事的人才是傻子。”

如何斩断“讨好型人格”的诅咒?心理咨询师张伟娣:站在“爱的结界”外还孩子自由

图源《阿甘正传》

阿甘妈妈对孩子的每一句话,无不渗透着“无条件的爱”,也正是这些点滴瞬间,最终汇聚成阿甘乐观且坚定的人生底色。

与此同时,父母对孩子的爱除了“无条件”外,还需要“有边界”。

张伟娣表示:“很多讨好型的孩子为什么不会拒绝?因为他们不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和别人间的界限在哪里,因此总是守不住自己的界限,或者越界承担他人的责任。”

那么,如何让孩子拎得清自己的边界呢?家长并非无计可施。

01创造“容错”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在错误中反思人和事的边界、对与错的边界。

一方面家长需要在沟通中传递出,做事的人和事情本身是两码事。然而,现实生活并非如此。

张伟娣坦言,很多孩子反映,自己一犯错就被爸妈批得一塌糊涂。

曾经一位初中来访者,有次和父母因分歧吵架,父亲生气地大喊:你再给我顶嘴,再不听我们的话,你就离开这个家,我们管不了你了。

在她看来,这种“对人不对事”的做法并不可取,而正确的方式是让孩子感受到“对事不对人”——虽然事情的进展不尽如人意,但是孩子还是爸爸妈妈最爱的人,会一直支持你。

如何斩断“讨好型人格”的诅咒?心理咨询师张伟娣:站在“爱的结界”外还孩子自由

 

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继续引导孩子,搞清楚对错的边界与规则,以及摸索出通往正确的道路。

这个事情你的本意是什么,你认为为什么事情没有成功?是哪个环节出差错了?我们后面该如何收尾与改进?

这样孩子就会逐渐明白,犯错,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学习。在这过程中,父母会以鼓励和支持的姿态,守护在自己身旁。

02从小树立“底线思维”

说到底,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和他人有界限,以及底线的尺度在哪里。

我们总能观察到,很多孩子到公众场合没大没小、或者乱碰别人的东西的行为,而讨好型娃则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允许他人对自己的生活“指手画脚”。

在张伟娣看来,这些外显的问题行为,或许是父母与孩子彼此之间界限模糊的放大化。

因此,父母想要让孩子拥有“底线思维”,需要在日常细节处充分尊重孩子。

比如:进孩子的房间先要敲门;除非经孩子的同意,不随意翻动孩子的物品等等。

再比如:别让孩子成为承受父母负面情绪的“替罪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孩子的边界意识觉醒后,家长就不能轻易伸出援助之手了。孩子需要你帮助时,再去帮忙;没向你提出需要帮助时,不要主动去做,否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解决问题。

如何斩断“讨好型人格”的诅咒?心理咨询师张伟娣:站在“爱的结界”外还孩子自由

 

03承受孩子对自己说“不”

拒绝,是一种权利或者一种选择,这种观念不仅要植入孩子的头脑中,还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如何做呢?张伟娣表示:“孩子想要学会拒绝,首先得敢于拒绝父母的要求。”

比如父母问:今天天气不错,我们要不要到外面去玩?孩子遵循自己真实想法,说出我不要。这句拒绝,意味着培养孩子“底线思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对家长而言,要能够承接住这份突如其来的拒绝。并且要明白,随着孩子的长大,拒绝的频次只会越来越多。

“许多父母会因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以前孩子和自己如影随形,走到哪跟到哪,现在孩子大了,一起出门都不愿意了。”

对此,家长需要慢慢适应,就像有句话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距离更近,只有父母和子女的爱是渐行渐远的。

如何斩断“讨好型人格”的诅咒?心理咨询师张伟娣:站在“爱的结界”外还孩子自由

 

如何斩断“讨好型人格”的诅咒?心理咨询师张伟娣:站在“爱的结界”外还孩子自由

 

结 语

归根结底,孩子产生讨好行为的根源,在于家庭不良的沟通模式。

因此,拥有“表里一致”的良性的沟通方式,对家庭关系有极大的影响。

被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的萨提亚认为,“表里一致”即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用担心遭到攻击或批评;别人的意见也会得到回馈和重视;若有人感到迷茫和不解的地方,他可以要求澄清,而用不着去臆测。

愿每个家庭都能跨越以往的沟通方式,达到“表里一致”的沟通姿态,让孩子告别讨好的阴霾,在心花怒放中茁壮成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ykedu@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姓 名:
邮箱
留 言:

https://tb.53kf.com/code/client/7882d5ab6ca01c8c966619b40bfec61a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