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优 职 业 培 训 学 校 ​打 造 中 国 全 优 教 育 第 一 品 牌
同等学力申硕条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同等学力申硕条件 > 碳排放管理师是干啥的(学什么内容)

碳排放管理师是干啥的(学什么内容)

发布时间:2022-02-24 16:31:49 同等学力申硕条件 浏览次数:272

2021年被称为“碳中和”元年。这一年中,我国按照“双碳”目标与“十四五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领域形成了制度性、基础性的政策框架,并从政策层面明确了绿色金融可发挥的重要作用,绿色金融迎来了快速发展。

近日,汇丰中国与21世纪资本研究院集各行各业之智慧与经验,重磅推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中国金融业推动碳达峰碳中目标路线研究(2021)》(下称“《报告》”),此《报告》深刻剖析绿色领域及行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希望以此鼓励和推动金融行业持续加大对绿色发展领域的金融支持,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力。

金融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柱。《报告》以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金融开篇,重点剖析了2021年以来,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绿色信贷与银行业碳中和路线图,以及稳中求进的绿色债券,绿色保险与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保障需求,ESG投资与绿色基金发展,国际碳金融市场与创新产品服务分析,绿色金融科技存在巨大发展空间等绿色金融发展的方方面面。

“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

2021年10月以来,中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陆续发布了“1+N”政策体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等具体措施。

中国是全球首个建立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之一。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顶层架构。

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逐步清晰。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把金融支持碳中和列为2021年重点工作。中国人民银行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同时指导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金融机构试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并探索开展碳核算,未来将适时推广到全国。

2021年,多项绿色金融重磅标准出台。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对绿色债券相关项目的界定标准实现统一,推动与国际绿色项目判断标准的协同。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正式发布,标准的趋同成为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基础。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标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成为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指引,《环境权益融资工具》金融行业标准为环境权益市场健康发展筑牢基础。

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投资多点开花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21年,绿色金融业务呈现出快速发展、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蓬勃发展。

目前,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体系下,绿色信贷在绿色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角色。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末,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比上年末高12.7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1.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86万亿元。绿色贷款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7.3万亿元和3.3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

绿色债券是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随着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我国绿色债券也迈进了黄金发展期。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已突破1.73万亿元。同年交易商协会创新推出碳中和债,也被业内视为绿色债券的“升级版”,成为绿色债券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不过,与巨大的绿色投资需求相比较而言,目前绿色金融相关服务和产品远未满足相关需求。根据联合国的测算,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气温上升控制目标,全球需要总投资大约为90万亿美元,中国实现“碳中和”同样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

近年来,中国国内机构投资者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始积极探索ESG投资,逐步开展了相关能力建设。然而,对比碳中和的要求和可持续投资领域的国际最佳实践,中国国内许多投资机构的可持续投资能力尚处于早期阶段。立足ESG投资与绿色基金发展,应深化绿色与ESG产品创新,提升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深度及广度;加快研发转型产品,支持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建立碳核算和披露机制、环境气候风险分析和管理机制、ESG评价管理机制及信息披露等绿色专业能力。

对于包括汇丰在内的外资金融机构而言,能够利用自身的国际经验优势,将全球ESG领域的先进经验和资本带到中国市场,为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引入更多动能,同时也为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和成熟带来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在经济保障端,承担着保障社会与人民的保险业也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社会绿色转型中发挥保障作用。不断提升绿色保险产品保障范围,构建多场景、全方位的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等均为保险业所要达至的目标。

金融科技作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也发挥着“催化剂”的关键作用。绿色保险也需搭借破解数字化密码,充分高效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精确将绿色发展滴灌入民生、社会,同时持续自我迭代,自我赋能,强化保险业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等。虽然近年来中国在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但与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的潜在需求相比,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碳金融产品助力金融支持碳市场

2021年中国碳市场起步,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未来中国碳市场规模可期。由于中国经济体量较大,正迅速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碳市场之一。

2021年12月14日,生态环境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编制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在碳金融领域,鼓励试点地方金融机构探索开展包括碳基金、碳资产质押贷款、碳保险等碳金融服务。

2022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将研究制定并推广金融机构碳排放核算标准。

不久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也表示,要推动金融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合作与联动发展,促进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各类场外和场内衍生产品创新。推动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参与碳金融市场建设,丰富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发展碳排放权质押、碳回购、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业务,增强碳金融市场活力。

《报告》指出,碳金融已成为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关键一步,但碳市场金融化不是简单地将金融市场的经验套用到碳市场,而是要基于碳排放权的特殊性,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碳市场金融化路径。碳金融领域依旧存在产品种类和创新度不足、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创新碳金融产品或是银行制胜关键。我国需探索符合国情的碳市场金融化路径,金融机构创新碳金融产品仍“在路上”。

总之,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金融机构的普遍共识,在大力投入绿色金融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在学术研究、目标设定、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合作空间,能够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大的聚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qykedu@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姓 名:
邮箱
留 言:

https://tb.53kf.com/code/client/7882d5ab6ca01c8c966619b40bfec61a8/2